彰化縣彰化市半線古蹟查訪(一)國定一級古蹟元清觀乾隆28年1763年、孔廟雍正四年1726年、開化寺痘公痘婆雍正2年1724年、西門福德祠、聖王廟彰邑威惠宮乾隆26年1761年、銀宮戲院、聖德資生
彰化縣的彰化市其實離台中烏日高鐵站非常近、過烏溪就是彰化市,因此今天一口氣來看看彰化好幾個古蹟,依照慣例會先從廟宇看起: 先介紹彰化的歷史:請參考維基資料 彰化縣文化資產(因古蹟眾多、可能要分好幾篇文章介紹,但我們都會親自走過才介紹)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D%B0%E5%8C%96%E7%B8%A3%E6%96%87%E5%8C%96%E8%B3%87%E7%94%A2 這圖上面古蹟全部走完可能一天都看不完,我們分成幾次來參觀! 清朝彰化縣歷史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D%B0%E5%8C%96%E7%B8%A3_(%E6%B8%85%E6%9C%9D) 彰化市歷史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D%B0%E5%8C%96%E5%B8%82 彰化市早期為原住民平埔族群巴布薩族的活動區域,分屬半線社、柴坑仔社及阿束社,古地名「半線」係採自平埔族「半線社」的語音翻譯。早在迄今大約有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即有「牛埔遺址」文化,考古人員發現最底層有少數「大坌坑文化」,其後又有「牛罵頭文化」及「營埔文化」,可推測大約從4500年前,即有人類居住。 荷西時期,該地隸屬瓦布蘭行政區,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北部評議會管轄。到了明鄭時期(1661年),鄭成功實施郡縣制該地隸屬天興縣。1666年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進駐屯田,以該地作為鎮壓平埔族斗尾龍岸社(今大甲溪北)及沙轆社(今臺中市沙鹿區)武力抗爭的根據地,為漢人移民打下開墾基礎。1683年施琅攻臺進入清領時期,全臺設一府三縣,該地隸屬諸羅縣管轄。 漢人較具規模屯墾始於1684年之後,相繼有福建人施世榜、吳洛、臺南人楊志申等,大事招徠閩粵移民,以該地為中心向四周墾荒鑿圳,原有平埔族部落遂逐漸被漢人移民所融合。1694年高拱乾纂修的《臺灣府志》已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「半線庄」,隨水利灌溉系統完成人口陸續增加,到了1717年,在陳夢林纂修的《諸羅縣志》裡加列半線庄內有一「半線街」,分東南西北四條街道,說明該地已經開始具有商業機能。 1721年4月臺灣知府兼鳳山縣知縣王珍之子濫用職權橫徵暴斂,激起民變,公推朱一貴為盟主反清復明,攻佔府城(今臺南市),後因內部閩粵內鬨遭清軍勦滅。清廷為鞏固統治事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