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大里區大里杙(前大里市)介紹:大里老街福興宮慶源堂七將軍廟,林爽文故鄉古蹟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

今天要介紹離南投很近的台中大里市,從南投縣的草屯鎮經過霧峰區、在北邊就是大里區,這是過往重要的清朝移民台灣的地區,也是抗清名人林爽文的故鄉,現在大里還有一條爽文路。

大里區維基百科介紹如下: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A7%E9%87%8C%E5%8D%80

大里區古名「大里杙」(臺灣話:Tāi-lí-khi̍t),「大里」是出自當地隸屬平埔族的洪雅族之社名「Tallita」的洪雅語譯音,「杙」(國語注音:ㄧˋ)則是指「繫舟筏的小木椿」。

根據森丑之助在明治35年(1902年)發表於 《東京人類學會雜誌》的文獻〈關於臺灣石器時代遺址〉,臺中縣境內多處打製石器的出土地點,其中包括大里區的「土城庄」一帶(後改稱「塗城」,今塗城里) ,為大里區史前遺址的最早記錄。

大里區塗城維基介紹: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1%97%E5%9F%8E

荷西時期及明鄭時期的大里區仍未有漢人進入開發的紀錄,漢人開發始於清領時期康熙、雍正年間。清領時期的移民初至大里杙時,由於移民與原住民仍有衝突,移民遂在塗城一帶設置隘寮,並築構土牆以禦原住民攻擊,故「番仔寮」、「塗城」等舊有地名,皆與防番有關。而當時的移民以來自福建漳州的人數最為眾多,其中以林姓為最大宗,最有名的當屬抗清林爽文事件主導者林爽文,由於不滿清廷恣意欺凌百姓,故組織臺灣「天地會」,展開反清活動。霧峰林家第一代林石定居大里,原為大里林家其中一支流,因林爽文事件,至第三代舉家遷至霧峰。大里居民仍以漳州後裔居多,林姓為第一大姓,後以外來人口居多。

大里杙在清領時期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,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,漸漸形成小村落。乾隆15年(1750年)移民湧至,人口多達兩萬餘人,沿大肚溪進墾,並溯大里溪而上。由於交通方便,加上移民的勤勞,使得大里杙很快地成為臺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,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,並與犁頭店(今南屯區)、四張犁(今北屯區)合稱臺中三大聚落,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最早的地區。同治年間,大里杙聚集了約二萬多人口,盛極一時,曾是臺灣第六大街市,在當時即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之說。

直到日治時期因河港的淤積、公路網的形成,基隆港、高雄港逐漸取代中部港口運輸的功能,加上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「東大墩街」(今台中市區)逐漸成為中部的核心地區,使得大里杙的地位、重要性日漸下降,在台中盆地的位置優勢銳減,退為地區性的集散中心。「慶源堂內繁華日,大里杙頭不見天,天地會中豪傑聚,福興廟慶慶豐年。」這首歌詠大里杙老街昔日風華的詩句,寫實的道出了當年老街的繁華盛況。日治前期,大里杙區屬於臺中廳內藍興堡行政區,直到日治大正9年(1920年)台灣實施州郡街庄制,設「大里庄」,隸屬台中州大屯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隔線、上面是維基大里區介紹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大里區重要的古蹟如下:

一、林允卿墓:本名林文欽(1854至1900年),諱萬安,字允卿,號幼山,霧峰林家林奠國之三公子、林獻堂之父。光緒十九年(1893年)癸巳恩科中式第七十九名舉人。

其維基介紹如下: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E%97%E6%96%87%E6%AC%BD

鄉進士墓:實際上要繞進去小路,要找一下,可以詢問一下當地人。墓與墓碑兩者距離幾百公尺,要過一條大馬路,墓碑在位於大里區德芳路三段與爽文路、樹王路路口之「進士公園」,墓碑題字「鄉進士」(民間對舉人的尊稱,非進士),留有明治33年(1900年)所立林文欽「墓道」碑(原址位於大里區農會旁,市區重劃後移置現址保存)。高約205公分,寬77公分,碑趺有贔屭馱負,碑額上題「皇恩」兩個字.配飾兩條龍紋,碑文「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公墓道」。

墓碑以花崗岩雕刻,額刻彤日雲彩、祥鶴紋飾,文曰:「和邑清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府君之墓」。

墓碑介紹如下:林允卿墓道碑

https://tm.ncl.edu.tw/article?u=014_002_0000009643

墓園:爽文路449號『大里花市供應中心』側面有條田埂小路,請右轉進去再左轉,找一下可以看到。

以下為維基介紹:

墓園直徑約50公尺的圓形,墓穴以石砌龜甲紋狀,整座墓園面向西南,遠眺八卦山脈,左右豎立有石質筆桿一對,相距約95公尺,氣派十足,四周墓牆上有鹿、麒麟、梅花等雕刻。由墓裎半圓形廣場石獅子下碑文「江西吉水縣,陳寶忠擇地」,顯示此墓乃聘唐山師傅精心製作,藝術及歷史價值極高。

目前,本墓地大致維持良好。墓珵區為歷代守墓長工所開壁之菜園,並非破壞之証。唯墓後竹林有些許遭伐墾為菜園、且一對石筆立於稻田之中,鄰近工廠更危及墓園之「后土」建築,使本古蹟的完整性有些許的破壞隱憂。

目前公辦的第四期重劃區將林允卿墓劃為住宅區用地,本墓在未來數年內有遭到夷平之風險。





林允卿墓道碑


大里七將軍廟:

維基介紹如下:祭拜六員清軍與一隻犬,舊說地方志、新聞報導,此廟的建立是為祭祀在同治九年(1870年)前往阿罩霧柳樹湳庄巡視時、被原住民所殺的大里杙汛翁均、張烈等六位士兵,該廟是地方信仰中心,也以找尋失物出名。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A7%E9%87%8C%E4%B8%83%E5%B0%87%E8%BB%8D%E5%BB%9F


但時間、汛名、人數皆錯誤,正確是在乾隆時身亡的七員柳樹湳杙士兵。維基介紹如下:
霧峰柳樹湳七將軍爺廟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C%A7%E5%B3%B0%E6%9F%B3%E6%A8%B9%E6%B9%B3%E4%B8%83%E5%B0%87%E8%BB%8D%E7%88%BA%E5%BB%9F#%E4%BA%8B%E4%BB%B6

廟中的木匾介紹如下: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網站,立於
同治辛未年1871年。

https://www.tchac.taichung.gov.tw/historybuilding?uid=40&pid=250

中行為行書陽刻「神之格思」四字,以線條描邊,更形浮凸。上款「同治辛未季春吉旦」,下款「三山弟子黃維昭敬立」,文字皆為覆竹式楷書金字。「神之格思」用典深奧,源出《詩經.大雅.抑》有「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,矧可射思?」句,意謂神之降臨,難以揣測,豈可妄加猜測而不敬慎。可見立匾人非一般村夫,當有相當文采,此黃維昭自署「三山弟子」,此三山當指福州于山、烏山、屏山,亦即黃維昭來自省城福州,此匾可能出自唐山匠師。

據日治時期《寺廟台帳》,大里七將軍廟始建於同治8年(1869),此同治10年立匾年代,既呼應廟史、亦可助佐證以往土牛線上,原住民與漢移民間的緊張關係。





大里老街:早期烏溪(大肚溪支流)流經大里,讓大里渡船頭岸在乾隆年間成了臺中最繁榮的地方,大里老街也因交易買賣而繁榮興盛,大里也成為「臺灣第六個繁榮的城鎮」,在臺灣中部開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同治年間,大里杙聚集了約二萬多人口,盛極一時,曾是臺灣第六大街市,在當時即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之說。

大里舊名為「大里杙」,「杙」指的是繫著舟筏的小木樁,清朝時大里靠著大里溪的船運之利起家,因河道湍急,竹筏到達碼頭後需繫在「杙」上,久而久之成為此地的特色。因船運之利從大里「福興宮」至碼頭的街道,逐漸成為商家聚集的街市,染坊、客棧、南北貨與藥品的景況盛極一時,隨時空推移繁華沒落,碼頭水路不再,只剩下一棵老榕樹還有旁邊碼頭的標記。

台中觀光旅遊網介紹:

https://travel.taichung.gov.tw/zh-tw/Attractions/Intro/811/%E5%A4%A7%E9%87%8C%E8%80%81%E8%A1%97

老榕樹邊是以前的碼頭,現在立了介紹牌、和後來放上去的繩索,體會以下當時碼頭的風情!




老街樣貌:









大里老街慶源堂:

慶源堂是當地清代首富林氏家族的店舖和住宅,磚牆雕刻極富古樸之美,也是現今大里杙老街保存最完整的建築。創建「慶源堂」的主人為林秋金,當地人稱「秋櫃長」或「秋家長」,年輕時在霧峰林家擔任總管,累積資本後自立門戶在老街創設「慶源堂」商號。有庭園和紅磚洋樓,目前還有後代子孫居住,可以左右環繞看一看。




福興宮:

大里區福興街1號,主祀天上聖母是當地信仰中心。該廟有「楊本縣敗地理」傳說,內容是有官員要敗當地「蓮花寶穴」風水而將廟宇改成座北朝南的走向。

維基介紹如下: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A7%E9%87%8C%E6%9D%99%E7%A6%8F%E8%88%88%E5%AE%AE

相傳廟中媽祖神尊是乾隆年間有高僧從湄洲迎請來臺,經向媽祖請示後在大里杙安定下來。最初是簡單廟舍後因當地發展正式建廟,位置約在大里警察分駐所一帶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林爽文在大里杙起事,福興宮成為天地會成員聚會結盟之處,廟埕也被他用來操作團練。

福興宮內保存有8件正式列為古物類文化資產的文物(請見維基說明):

雕木神農大帝像:神像所坐木椅上刻有「咸豐元年桐月置」、「弟子林天賜叩謝」的文字。其他為媽祖軟身神像、還有香爐石爐等。

福興宮還有一篇完整文章介紹也可參考,引用其文章內容:

https://www.xuehua.tw/a/5ec87295486c95c6d0d9ed4e

嘉慶十六年(西元一八一一年)彰化縣令親臨大里勘查地理,發現大里杙境內,東有「番仔寮」(現在仁化)的「振坤宮」媽祖廟,北有內新奉祀「八媽」的「新興宮」,西有「福興宮」媽祖廟,自然形成三角鼎立,其間山明水秀、地靈人傑,清廷深怕日後再有類似林爽文反清起義之後患,便聚集大里庄氏,假藉福興宮廟宇狹窄簡陋,媽祖神靈不太高興,因此媽祖廟須要遷到別地方新建,庄氏在官兵槍枝威脅下,沒有人敢持反對意見,就在「福興宮」現址,建了一座樸實莊嚴的新廟,因此,「福興宮」香火才能繼續綿延不斷、神蹟頻傳、造福鄉里。

日據時代,福興宮的信徒曾經組織進香團回媽祖誕生地~湄洲謁祖。但隨著歲月的侵蝕,重建福興宮的殿堂丹青斑駁,破損不堪,地方士紳及信士先後於民國十四年及四十四年踴躍集資,二度整修。民國七十八年左右,地方士紳組織委員會再度重建,八十一年十二月八日金碧輝煌的「福興宮」落成了,一樓正殿「天上聖母」端坐神龕中央,左右龕奉祀神農大帝.福德正神,左偏殿供奉關聖帝君,右偏殿祀註生娘娘;二樓正中,恭祝玉皇大帝,右龕祀南北斗星君,左龕祀觀世音菩薩,皆莊嚴肅穆。

該文有精彩論述如下:

至於漢人究竟是什麼時候才有規模的入墾大里杙?清代專門記錄臺灣民亂的檔案《臺案彙錄》當中的〈己集‧卷六/七四、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金蟾桂奏摺〉有段記載:

「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,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總兵官奴才金蟾桂謹奏為據實奏聞事:竊查臺灣莊民來自內地漳州、泉州者居多,素稱強悍,各不相下。本年八月二十三日,彰化縣治莿桐腳鄉漳州莊演戲,口角起。漳人黃璇毆斃泉人廖老,以致各邀莊民械鬥,經營、縣帶領兵壯,前往拿獲游歷等六名收禁,旋即解散。續因漳民黃添、陳比邀集大里杙等漳州莊,泉州民吳成、蘇奇、謝笑邀集鹿仔港番溝泉州各莊,各聚其眾,復行械鬥。」,在乾隆四十七年間曾發生小規模的漳泉械鬥,屬於漳州莊的大里杙和屬於泉州莊的鹿仔港起了衝突,推敲在此之前,大里杙的漳州人應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,方有能力與鹿仔港的泉州人一較長短。

對照《平臺紀事本末》的記載:「……林爽文者,漳州之平和人也。父勸,貧不聊生,于乾隆三十八年挈妻子渡臺,傭工於彰化,遂居彰之大里杙莊。勸生四子,長即爽文,次勇,次躍興,次壘。……大里杙在彰化縣東二十里,前京憑溪,後即岸里社番,門戶深阻。其中腴地百里,秋成後穀米狼戾,食不外求。以是罪魁渠首,常負險為巢穴。」由這段記載可以推敲,林勸應當是最早入墾大里杙的人物之一,年代為乾隆中期,也因為林勸的開墾有成,才能厚積其子林爽文之後的武裝叛變能量。


匾額「海島蒙庥」立於日治大正乙丑年(民國14年,1925)











大里杙文化館

大里杙早在乾隆年間就商業蓬勃發展,日治時期因河流改道港口功能喪失。日治時期街庄設保正(相當於里長),以傳達執行官方行政措施。本歷史建築與庄役場同時建於1929年,原作為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場所,光復後1945為戶政事務所,後改設為大新社區活動中心。1999年配合大里杙老街風貌再造計畫,整建作為大里杙文化館,為老街獨具特色的日治時期建築,陳列展覽大里相關史料文物,不定期規劃特展。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南投草屯美食介紹:惠德宮門口好吃廟口小吃飯麵(草屯站對面)

南投草屯美食:阿淇米糕草屯鎮虎山路666號彌月油飯紅蛋好吃米糕油飯

南投草屯:在地早餐利口點心担 草屯人在地早餐,米糕、肉燥飯,搭配好吃滷味,就在榕樹下扣仔嗲旁邊